首页 · 展会 · 会展详情
中国会展业发展政策的思考
来源: 2692次 2010-01-15
会展业作为新兴服务业,是2l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带动纺织服装、住宿、餐饮、通讯、旅游、购物等相关产业,目前,我国会展业从业人员已达100多万。

    随着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大陆和港澳CEPA安排的实施,外商也越来越看好中国国会展业,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呈现多层次、全方位态势。美国、德国、英国等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公司都在寻找与中国的合作项目,或合作建立企业、或合作办会展,形式多样。另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不仅带来新的资金和投入,更重要的是带来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会展业更好地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处在探索及积累经验的时期,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小、散、乱”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有规模、上档次的会展品牌 展览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即当一个展览会达到一定规模时,收益增加的比率要大于展览生产要素投入的比率,因此,会展业的发展要特别注意树立品牌意识,多创造一些像广交会、科博会这样有规模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精品。

  我国去年举办各类展览会2500多个,行业总产值70亿元人民币左右,约占我国GDP的0.07%,平均产值280万元人民币/个;而德国的展览会总数在300个上下,形成的产值规模是德国GDP的1%,平均产值近1000万欧元/个。我国展览会和展览公司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于国际上的展览强国,而整个展览产值规模不及人家几分之一,虽然国情不同不能简单对比,但从这组数据至少可以看出,我国会展业在这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例如,我国组展商数量繁多,大大小小展会也很多,但许多展览的规模都在1万平方米以下。过度竞争使得许多的公司和机构把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放在了拉展和拉参展商的事情上,而无暇顾及对展览专业观众的组织和对参展客商的服务,导致展览效果大打折扣。   

  展馆建设热和组展商、搭建商发展滞后现象并存,从业者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展览场馆建设出现一股热潮,但布局、结构并不十分合理,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一些地方展览场馆的建设并没有认真考虑市场需求,没有认真考虑是否符合会展业发展的规律,更多的是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意志,而不是一种满足产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市场行为。这也反映出当前对会展业发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要有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展览场馆,就能兴办高质量的展览,就能发展当地的会展经济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其实,场馆本身只是一种条件,并不能自动创造市场。实践表明,展馆建设布局不合理,建设过多、过快,必然会造成场馆闲置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责任编辑:westjd168]